中国本来有天然的地缘优势,北面是荒漠,西面是高山,东南是大海,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很少与其他地区的先进文明发生直接的大规模冲突。
但是现代航海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国际格局,鸦片战争以来,完成工业革命的发达国家屡屡打破清政府统治的国门。而每次战败,几乎无一例外地要割地赔款。
火烧圆明园
据统计,近代中国向列强的各项赔款,本息合计达16亿两白银。
其中,日本从中捞到的好处最多。根据折算,日本从琉球事件、甲午战争、庚子赔款中获得的赔款共计7亿银元。
至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因为占领区域广、时间久、花样多,到底掠夺了多少财富,很难准确计算。
日本的掠夺行为,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苦难,也为日本的快速崛起、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经过八年抗战后,我们终于打败了日本,但一毛钱也没拿到,这是为什么呢?
一、日本投降
一九四五年,日本宣布投降,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但如,这个胜利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印度等对日宣战国。
延安军民庆祝抗战胜利
在整个同盟国中,起主导作用的无疑是美国和苏联,包括接受日本投降、索赔等问题,主要由两个超级大国决定,代表中国的国民党政府话语权并不大。
要搞清楚日本投降、赔偿的前因后果,我们得从日本投降一个月前的《波茨坦宣言》说起。这个宣言,我们一般称之为中英美三国公告。
其实,苏联参加了会议,但当时还没有对日宣战,所以发出宣言没有苏联的事。中国并没有参加这个会议,但公告前征得了蒋介石的同意,所以就是中美英三国公告了。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德国已经投降,日本虽然负隅顽抗但败局已定。于是美苏英三国的最高领导人,在德国的波茨坦市,召开了一次联合会议,商讨如何处理战后问题。这其中,督促日本尽快投降以及如何处置投降后的日本,是一项重要内容。
波茨坦会议
《波茨坦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断然拒绝,于是美国扔了原子弹,紧接着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苏联派出一百五十万红军进入东北,以摧枯拉朽之势击溃了一百万日伪军。
其中,日军被击毙八万多人,被俘六十万。苏联就地释放了七万多日本战俘,主要是老弱病残;其余五十多万战俘被关到了西伯利亚的劳动营,直到一九五零年遣返完毕,期间死于劳动营的有五万多人。苏联通过出兵东北,既对日本关东军进行了有力打击,也实现了对东北、内蒙、北朝鲜等地的军事占领。
接着就是日本被迫宣布投降,盟军司令麦克阿瑟率领四十多万美军进驻日本,接着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受降仪式。
受降仪式
苏联、中国并没有派兵占领日本,但是出席了受降仪式。当天,日本天皇代表先签字,然后是同盟国占领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签字,之后才是中国、英国、苏联等九国代表签字。中国的全权代表是国民党四大巨头之一、军令部部长徐永昌。
二、战后索赔
日本投降后,开始商讨索赔工作。但索赔的原则,早在《波茨坦宣言》中就已经作了明确。当时同盟国考虑,一战后对德国索赔比较狠,激起了德国的复仇心理,推动了二战的爆发。于是,决定二战后不向日本要赔款,只以日本的工业设备和工业产品作赔偿。同时,本着人道主义精神,还要给日本保留一些涉及民生的基本设备设施。
因此,战后日本的赔偿主要就是拆设备。但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事,一方面是拆哪些、不拆哪些,另一方面是拆了之后赔给谁。这些问题,都需要复杂的谈判,而在谈判过程稿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美国。
美国最初是支持中国的,因为当时的蒋介石国民党是亲美的。美国预测到,二战之后将由美苏共同主宰世界,美国需要一个盟友遏制苏联的发展。
中国地大物博、临近苏联,蒋介石政府一直对美国惟命是从,所以美国在二战结束后是支持中国索赔的。
宋美龄访美
但当时的情况很复杂,比如国民党政府宣布东北境内一切日本产业归中国所有,也就是国民党要接收。
但苏联对此根本不买账,苏联认为东北的日产都是他的"战利品"。关键当时的东北确实是在苏联的掌握之中,所以苏联把东北的大部分工业设备都运走了,包括百分之八十的钢铁设备、百分之六十五的电力设施。
这边执行的"标的物"已经没了,那边各国还在谈判桌上吵架。各战胜国都想多分一些赔偿,各国代表提出的赔偿占比,加一起超过了百分之二百,也就是说没法分。
最终,经过多方博弈,到一九四七年的时候才确定了赔偿占比,明确中国应得到百分之十五的赔偿物资。
但中国的战局发展非常快,国民党在内战中节节败退,共产党的胜利已成定局,而共产党显然不是美国的盟友,相反却和苏联一样同属社会主义阵营。因此,美国对中国的索赔态度也发生了转变。
三大战役
美国考虑,既然蒋介石的国民党不能成为他们在远东地区的战略支撑,那么只有日本才能成为反苏反共的基地,于是开始考虑扶持日本发展。
于是,美国对日本的"拆迁赔偿"就极力敷衍,到一九四九年,日本的拆迁计划才完成十分之一。
这时,美国却宣布停止拆迁赔偿。因为美国要扶持日本、遏制苏联和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如果把日本的工厂都拆了,那美国还得拿钱重建,这不相当于美国给各国支付赔款嘛,他坚决不干。
所以,最后的情况就是,中国只获得了价值二千二百万美元的设备。
除此之外,日本归还了在中国掠夺的一些财物,如轮船、机器、文物、原料等,价值约合一千八百万美元。两项合计四千万美元,而当时国民党政府统计认为日本给中国造成的损失高达六百二十亿美元,这点赔偿真是九牛一毛。不过,当时赔偿再多,也只是给国民党反共增加筹码。
新中国成立后,在抗日战胜胜利六周年之际,周恩来总理曾明确表示反对美日的单边媾和,声明保留要求赔偿的权力。
周恩来总理
但是,当时的美国和日本根本不承认新中国,与新中国建交的只有苏联、朝鲜、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少数国家。日本还在一九五二年与台湾签订了条约,台湾则按照美国的意思,放弃了向日本提出战争赔偿的权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局势的发展变化,新中国与日本实现邦交正常化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议题。我们不仅在日侨归国、释放战犯等问题上表现出了诚意,关于战争赔偿问题,周总理也谈到不要赔了。
外交部长陈毅在一九六四年则说,中国有权要求赔偿,但战争已经过去快二十年了,中日两国连和平条约都还没有缔结,这个问题从何谈起。
陈毅接见外宾
在中苏交恶、中美破冰之旅之后,一九七二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正式访华,中国正式表示放弃赔偿要求权。
但日本对此并不感激,他们在签订中日《联合声明》时想回避这个问题。
他们的逻辑是,这个问题早已在一九五二年的日台条约里已经得到解决,中国早已没有索赔权。
周总理严肃地指出,蒋介石当时已经不能代表全中国。经过中日双方的反复交涉,最终日本同意写入放弃索赔相关内容,但要求删掉"权利"二字,并且要以中国单方面宣布的形式出现。
通过以上的种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放弃对日索赔,绝不是毛主席、周总理慷慨,而是在综合考虑当时各种情况之后,我们能够作出的最有利选择。
周总理与田中角荣
三、对华贷款
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庇护下,只是象征性地进行了赔偿,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恢复"元气"。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日本给美韩军队生产军需品,相关产业快速复苏。到一九六八年,日本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二号经济大国。
日本在逐渐成为经济大国的过程中,也试着通过经济手段扩大国际话语权,先后加入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开发援助集团等。
政府开发援助,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经济援助,赠与率不得低于百分之二十五。日本为了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关系、尽快融入国际社会、妥善处理战争赔偿问题,于一九五四年成为援助国成员。
到了七十年代,美国和日本想"联华抗苏",中日建交,中国决定改革开放,中日签订友好条约,中美、中日关系得到极大改善。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面积还不如黑龙江省大,而且人口密度大、可利用耕地少、自然灾害频繁。而且日本经济发展过于迅猛,与美国、欧洲之间的经济摩擦日益凸显。
日本有钱、有技术,我们没钱、没技术。日本急需开辟新的市场,我们有大量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中日交往日益密切,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形势非常明了。
一九七九年,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访华后,日本开始向中国提供政府开发援助。
邓小平会见大平正芳
日本对我国的援助大体可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期是七九到八三年,第二期是八四到八九年,第三期是九零到九五年,第四期是九六到零零年。之后日本对华援助大幅削减,到零八年有偿贷款停止,无偿贷款和技术援助的数额也比较少了。
日本对华贷款的峰值出现在二零零零年,但其对华援助政策的调整始于九十年代。这时,苏联已经解体,日本经济低迷,中国保持高速增长。日本从政治博弈和经济制衡的角度出发,开始考虑削减对华贷款。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日本对华援助越来越多地附加政治条件,比如控制中国军备发展、要求中国停止核试验以及人权、民主问题。中国对此不能接受,日本开始转而重点援助印度,到2012印度接受日本贷款总额已经超过中国。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发展,我们对外援助的金额也在逐年攀升,2000年中国对外援助接近46亿元人民币,约占当年日本对华贷款的29%,这也是日本削减对华援助的一个考虑。
到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日本国内的"中国威胁论"开始抬头。从中日双方来看,援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与改革开放之初有所不同了。
高速发展的中国
回顾一九七九年至二零零八年日本对华援助的历史我们发现,援助金额累计达到了3.6万亿日元,其中低息贷款占90%,无偿贷款和技术援助占10%。
贷款利息为1.3%-3.5%,偿还期限一般为30年,还有10年缓付期。日本是对华提供贷款最多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接受日本贷款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其中,北京首都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的建设,武汉长江二桥等多座长江大桥的建设,青岛港等多个港口的大型泊位建设,武汉钢铁集团和宝山钢铁集团等企业的设备引进等均使用了日元贷款。
以日元贷款形式援助建设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